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地图 > 正文

非洲地图高清版大图(非洲地图高清版大图 手绘)

  南苏丹

  南苏丹共和国,简称南苏丹,是非洲东部一个内陆国家,东面是埃塞俄比亚,西面是中非共和国,南面是刚果民主共和国、肯尼亚与乌干达,北面是苏丹,是一个具有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体制的资本主义国家,首都朱巴。

  南苏丹原是英埃共管苏丹的一部分,1956年后成为苏丹共和国的一部分,属苏丹南部10州。第一次苏丹内战后,苏丹南方于1972年至1983年得到自治。第二次苏丹内战随即于1983年爆发,自至2005年签署《全面和平协定》,并成立苏丹南方自治政府。2011年,南苏丹独立公投通过,南苏丹共和国遂于2011年7月9日0时宣告独立,成为非洲大陆第54个国家。

  南苏丹也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道路、水电、医疗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严重缺失,商品基本依靠进口,价格高昂。国际社会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向南苏丹提供了大量援助。2016年4月15日,南苏丹正式加入东非共同体,成为该组织第六个成员国。

  【国名】南苏丹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South Sudan)。

  【面积】约62万平方公里。

  【人口】截至2014年7月,南苏丹人口约1156万人。

  

  (图一 南苏丹共和国国旗)

  【首都】朱巴(Juba),人口约50万。2011年9月,南苏丹政府决定将湖泊州中部城市拉姆塞尔定为新首都,计划在未来5至8年内完成迁都。

  【重要节日】国庆日:7月9日;和平日:1月9日;建军日:5月19日;烈士日:7月30日。

  【自然地理】位于非洲东北部,北纬4-10度线之间,系内陆国。东邻埃塞俄比亚,南接肯尼亚、乌干达和刚果民主共和国,西邻中非共和国,北接苏丹。地形呈槽型,东部、南部、西部边境地区多丘陵山地,中部为粘土质平原,南部边境的基涅提山(KINYETI)海拔3187米,为全国最高峰。热带草原气候,每年5—10月为雨季,气温20—40℃,11—4月为旱季,气温30—50℃。

  

  (图二 苏丹地图)

  【政府】由总统直接主持,不设总理职务。

  【重要人物】萨尔瓦·基尔·马亚尔迪特(Salva Kiir Mayardit),生于1951年1月1日,丁卡族人。上世纪60年代加入南方反政府的“阿尼亚尼亚”运动。1972年和平协议后,加入政府军,成为一名上尉军官。1983年与加朗共同创立“苏丹人民***”(SPLM)。1986年成为SPLM武装部队副总参谋长。2005年7月18日担任南方自治政府副主席。2005年8月11日任苏丹民族团结政府第一副总统和苏丹南方自治政府主席。2010年4月连任。2011年7月9日南苏丹独立后任首任总统。

  

  (图三 南非第一总统 萨尔瓦·基尔·马亚尔迪特)

  【经济】南苏丹是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道路、水电、医疗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及社会服务严重缺失,商品基本依靠进口、价格高昂。国际社会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向南提供了大量援助。据统计,南苏丹2008年至2010年先后接受各类国际援助6.96亿、8.84亿和7.39亿美元。

  

非洲地图高清版大图(非洲地图高清版大图 手绘)  第1张

  南经济严重依赖石油资源,石油收入占政府财政收入的98%。2012年初,由于与苏丹就石油利益分配问题矛盾不断升级,南苏丹全面关井停产。政府采取压缩财政支出、争取国外援助等方式应对,但难以根本解决问题。2012年6月,南苏内阁通过总额为65亿南苏丹镑的2012-2013年紧缩财政预算,较上一财政年度削减约40亿镑。

  

  (图五 南苏丹传统部落)

  【资源】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石油、铁、铜、锌、铬、钨、云母、金、银等,水利资源也很丰富。土地肥沃,适合大规模农林牧业发展。2007年南苏丹探明石油储量约47亿桶,可采储量为22.6亿桶,剩余可采储量9.3亿桶。

  【工业】由于连年战争,南苏丹经济极端落后,几乎没有规模化工业生产,工业产品及日用品完全依赖进口。

  【农、林、牧、渔业】可耕地面积约为2500万公顷,人均6公顷,适合耕种的品种很多,特别是一些热带和亚热带作物。主要作物有棉花、花生、高梁、小米、麦、***胶、甘蔗、木薯、芒果、木瓜、香蕉、土豆以及芝麻。由于战乱、土地所有权和农业技术等因素限制,农业处于原始状态,生产效率非常低,基本靠天吃饭,粮食、蔬菜及水果等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森林覆盖率较高,达到36%以上,西赤道州及中赤道州有木材出口。

  

  (图六 南苏丹牧牛童)

  【军事】南苏丹武装力量前身为“苏丹人民***”,独立后改编为南苏丹共和国武装部队。南苏丹武装部队的使命是捍卫南苏丹宪法,维护领土完整,保卫人民安全。总统基尔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国防部是军队最高领导机构,总参谋部是最高军事指挥机关。总兵力约8万人,共编成3个军区9个师,每个师编制6000-10000人。部队以陆军为主,独立后不久成立了空军和水上部队,成员多为南方地区土著黑人。部队武器装备落后,多为南北内战时期从乌干达、埃塞俄比亚等地走私进口的武器,以美制、前苏联制、德制和以色列制为主,其中轻型武器居多,重型武器相对较少。

  

  【文化教育】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南苏丹现代教育有了初步发展,但传统的村社教育也同时保留。苏丹独立后,由于受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南苏丹的教育总体落后,人民受教育程度低下,教育基本上依靠教会学校。南北内战爆发后,苏丹政府驱逐了所有西方传教士,南苏丹人民接受教育的机会大为减少,文盲率高达约75%。

  【边界问题】完成公投的南苏丹并非一劳永逸,它要在新国家建立前利用6个月的过渡期解决北南双方悬而未决的问题,而成立后的自身发展任务也异常艰巨。在问题清单里,阿卜耶伊地区的归属问题是北南双方核心而敏感的分歧所在。这片草场肥沃的地区位于北南交界,拥有丰富的地下石油蕴藏,2/3居民为南方的丁克·恩古克族居民,1/3居民为***米塞里亚族居民。阿卜耶伊地区在苏丹石油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除了是重要的产油区,苏丹很重要的一条输油管道——大尼罗河输油管,就穿过此处的黑格里格油田直通红海港口。为争夺石油利益,北南双方曾在此地爆发多次冲突。

  北南双方关于阿卜耶伊归属问题的争端一直持续到2011年1月9日公投前。由于丁克·恩古克族一直坚决反对米塞里亚族人参与投票来决定阿卜耶伊的命运,导致该地区公投被搁置。而在2011年1月8日和9日,丁克·恩古克族和米塞里亚族武装之间还因领土问题发生了激烈的****。分析人士指出,阿卜耶伊问题若没能得到恰当处理,就会成为北南双方摩擦和冲突的“火药桶”。

  【石油分配】除了边界归属问题,石油收益分割也是北南双方的谈判焦点。南方石油储量占全国70%,高达98%的财政收入来自石油;北方拥有石油管道出口和炼油设施。按照《全面和平协议》,石油收益实行南北“五五分账”,但南方对现有石油收益分配不满意,希望在谈判中提高分配比例,并设法打破对北方在石油开采技术和出口渠道方面的依赖,可能考虑建设一条由南部通往肯尼亚的新输油管。不过输油管道在一两年内难以建成,南方仍要在现有条件下与北方建立联系,进行石油利益的博弈。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大尼罗河石油作业公司(GNPOC)拥有40%的股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