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车载导航 > 正文

车载导航地图下载不了(车载导航地图下载不了软件)

  1.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迈向科技强国的战略支撑;

  2.砥砺奋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综述;

  3.核高基专项技术总师魏少军:让缺芯少魂成为过去式;

  4.集成电路装备专项技术总师叶甜春:点面突破 助推产业发展;

  5.宽带移动通信专项总师邬贺铨:支撑4G标准与发达国家并肩

  集微网推出集成电路微信公共号:“天天IC”,重大新闻即时发布,天天IC、天天集微网,积微成著!点击文章末端“阅读原文

  1.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迈向科技强国的战略支撑;

  

  2006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面向2020年确定大飞机等16个科技重大专项。迄今,专项实施已有10年。十年实践、十年攻关,数十万科技人员协同努力,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能源环境、生物健康、海洋天空等重点领域加快突破,新一代移动通信、数控机床、清洁核能、抗癌新药、载人航天等重大成果加快涌现,截至“十二五”末,民口重大专项累计申请专利6.19万项,制定技术标准1.12万项,直接带动新增产值1.7万亿元,有力促进我国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

  

  “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

  继摘取“世界最快计算机”并赢得中国在全球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桂冠、实现我国29年来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之后,我国首台全自主可控的十亿亿次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又向着下一代超级计算机发起了冲击。“十年来,核高基专项在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这三个方面都取得比较大的突破。”清华大学教授,“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简称专项)技术总师魏少军教授总结。

  

  中微半导体自主研发的高端MOCVD设备

  在集成电路上我国曾长期受制于人。国外先是对我国实行禁止出口,而后略有松动又实行严格审查和限制:如果卖给我们较先进的集成电路设备和材料,人家有权随时随地对我们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实现自主创新发展,“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于2008年开始启动实施。经过广大科研人员近10年的艰苦攻关,我国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渐强”的巨大变化,引领和支撑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快速崛起。

  

  在“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创新能力与产业实力得到显著提升。我国主导制定的TD-LTE-Advanced成为4G国际标准之一,形成了4G系统、终端、芯片、仪表等完整的产业链,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4G网络,实现了产业化和全球规模商用。

  

  济南二机床集团生产线

  数控机床与工业联系最为密切。大力发展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深远意义。经过“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我国数控机床行业在国际市场格局中,已经从第三方阵进入第二方阵,并且培养出一批有能力冲刺国际先进水平的力量。

  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

  “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唯一由企业牵头组织实施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二五”期间,该专项以寻找大油气田、提高采收率、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油田技术服务和非常规天然气战略性产业为主攻方向,加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地质理论研究,勘探开发整体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大石油公司的水平。说白了就是,找到更多的油气田,采出更多的油和气。如今,我国天然气年产量和累计探明储量均比专项实施前翻了一番,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由不足3%提升至6%。

  山东省荣成石岛湾核电厂

  依托“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压水堆重大专项示范工程CAP1400实现了自主化和国产化,使我国核电产业链摆脱了受制于人的局面;山东省荣成石岛湾核电厂的兴建让中国的高温气冷堆从“跟跑”走向“领跑”;核电企业补齐了短板,装备制造能力实现了跨越;一大批顶尖核电人才逐渐成长起来。

  经过治理,洱海已部分恢复生物多样性

  水是万物之源,健康之本。随着我国工业化的高速发展,水污染事件的发生日益频繁, 饮用水源地水质不安全正在威胁着人们的饮水健康。为了转变这一状况,2007年12月,以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污染重大瓶颈问题为目标的“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开始正式实施,一大批管理技术、治污技术、修复技术应运而生。在该专项各方的不懈努力下,城市里的黑臭水不见了踪影,河流湖泊水质逐渐变清,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人们喝上了放心水。

  转基因玉米双抗12-5与常规玉米对比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国家科技重大科技专项实施10年,他们交出了靓丽的成绩单:转基因棉国产化,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和耐除草剂大豆研发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转基因水稻小麦和动物产品储备丰足,水稻基因克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制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技术及检测标准和规程157项,形成了更加高效、高精度、高通量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和检测监测体系……形成了具有“自主基因、自主技术、自主品种”的转基因发展格局,转基因生物育种整体研发进入国际先进水平。

  全球首个EV71型手足口病灭活疫苗正式上市

  “在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年来的持续培育和推动下,累计有94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其中包括手足口病EV71型疫苗、Sabin株脊灰灭活疫苗、西达本胺、埃克替尼、阿帕替尼等28个1类新药;研制和技术改造了200余个临床亟须的大品种,涉及15.3%的国家基本药物,促使药品质量得到大幅提升。”专项技术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说。

  全球首次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

  传染病的危害毋庸置疑,不仅可能会因病因不明引起恐慌,甚至会导致人口骤减危及生存。自“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以来,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治水平显著提升,重大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能力大幅增强。

  科技日报

  2.砥砺奋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综述;

  从2007年党中央、国务院启动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重大专项),科学家们砥砺前行,已奋战了十个年头。

  我国提交的TD—LTE—Advanced被国际电联确定为两大主流4G国际标准之一,国产申威中央处理器成功运用于“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第四代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保持国际领先……作为迄今为止我国最重大的战略性科技任务,十年来重大专项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凝聚科技界、产业界的优势力量集中攻关,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产出了一大批标志性成果,充分彰显了自主创新的中国力量。

  从核高基到集成电路,从高档数控机床到天然气、核电,重大专项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支撑引领产业跨越发展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信息产业一直贴着“缺‘芯’少‘魂’”的标签。依靠核高基重大专项的支撑,这种情况已悄然改变:1999年我国芯片设计业的产值仅为一两亿元,去年则达到1644亿元,芯片自给率超过了25%。

  “我们在核心电子器件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技术水平全面提升,与国外差距由专项启动前的15年以上缩短到5年,一批重大产品使我国核心电子器件长期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得到缓解,让国际同行刮目相看。”核高基专项技术总师魏少军说。

  在集成电路装备专项实施前,国内集成电路制造最先进的量产工艺为130纳米;专项实施后,我国的主流工艺水平提升了5代,其中55、40、28纳米三代成套工艺已研发成功并实现量产,更先进的22、14纳米先导技术也在研发上取得突破,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封装企业从低端进入高端,三维高密度集成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该专项技术总师叶甜春介绍,集成电路专项实施以来,共申请了2.3万余项国内发明专利和2000多项国际发明专利,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极大提升了我国集成电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发展模式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转变为“自主研发为主加国际合作”的新模式,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和地位今非昔比。

  如果把现代工业比作摩天大厦,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依托“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大型汽车覆盖件自动冲压线等10多类设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完全可实现进口替代;高速龙门五轴加工中心等20多类产品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档数控系统、精密卧式加工中心等产品已完成阶段性研发。

  作为清洁、高效、丰富、廉价的能源,天然气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的1/3。油气专项实施前,天然气仅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2%—3%。据中国科学院院士、油气专项技术总师贾承造介绍,依托该专项,如今我国天然气年产量和累计探明储量均比专项实施前翻了一番,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由不足3%提升至6%。在油气专项的技术支撑下,我国建成了全球除北美之外的第一个商业性开发页岩气田——重庆涪陵页岩气田。截至目前,涪陵页岩气田累计产气突破100亿立方米,预计今年年产能将增加到100亿立方米,相当于建成一个千万吨级的大型油气田。

  在能源领域,核电产业一直备受关注。借助于核电专项的支持,压水堆重大专项示范工程CAP1400实现了自主化和国产化,其安全性和经济性均实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使我国核电产业链摆脱了受制于人的局面。据该专项技术总师、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院长郑明光介绍,CAP1400突破了国产化标准设计、型号设计、试验验证、核电站安全评价、主设备消化吸收、关键设备超大锻件研制、安全壳制造、核岛建造安装等10项关键核心技术;截至2016年底,已形成知识产权2894项,实现了我国三代核电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设备制造、试验验证的自主化。

  山东荣成石岛湾核电厂的兴建,则让中国的高温气冷堆从“跟跑”走向“领跑”。据该专项技术总师、清华大学核研究院院长张作义介绍,从“863”时的跟踪高技术,到现在走到“领跑”的位置,我国在示范工程上大概要领先其他国家5—10年。

  从移动通信到传染病防控、新药创制,从转基因育种到水污染防治,重大专项极大提高了国民生活品质

  恐怕鲜有哪个产业能像移动通信产业如此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在移动通信重大专项的支撑下,短短十年间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实现了从“2G跟随”“3G突破”到“4G同步”的跨越。截至2016年11月,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4G网络,部署基站超过249.8万个,我国用户总数达7.34亿,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形成了中国主导、全球参与的完整产业链。

  “如果没有这个重大专项的支撑,那些如散沙一般的创新无法凝聚成一个拳头,无法构建起我国相关产业集群在全球的竞争力。”中国工程院院士、移动通信重大专项技术总师邬贺铨说,如今我国不仅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4G网、实现了全球规模商用,还率先提出了5G概念和技术路线,启动了5G相关技术研究、研发试验和测试试验。

  水是万物之源健康之本。2007年12月,以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污染重大瓶颈问题为目标的“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正式实施。水专项技术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孟伟介绍说,在水专项支持下,我国突破城市污水深度脱氮除磷、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1000余项关键技术;推动太湖、巢湖示范湖区消除劣五类水体,洱海流域水质稳定保持在Ⅱ—Ⅲ类,淮河重要支流贾鲁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开始改善、干流水质明显好转;建设500余项科技示范工程,授权专利1400余项,形成标准、规范或技术指南300余项;得益于水专项研发的各种技术和设备,重点流域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普遍从一级B升级到一级A,污水处理技术和能力已达国际一流水平。

  “在转基因重大专项的支持下,我国的转基因育种整体研发进入国际先进水平。”据中国工程院院士、该专项技术总师万建民介绍, 2008年以来,我国育成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168个,累计推广4.2亿亩,减少农药用量60%,增收节支470多亿元,已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棉花研发强国;抗虫转基因水稻研究国际领先,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获得专利1269项,专利总数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制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技术及检测标准和规程157项,形成了更加高效、精准、高通量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和检测体系。

  今年5月18日,在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的支持下,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我国科学家关于胰高血糖素受体和胰高血糖样肽—1受体的两项最新研究成果,为治疗Ⅱ型糖尿病和肥胖症的新药研发指明了方向。

  据专项技术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介绍,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实施10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研发经费143亿元,有效带动了社会和企业创新投入,实现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600亿元;主营收入超百亿的医药企业由专项实施前的2家增加至2016年的16家,京津冀、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逐步形成相对集中、各具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可以说,我们在重大突发疫情方面实现了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应对的转变。”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原所长徐建国院士看来,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能力的提升是传染病专项最显著的标志性成果。在该专项的支持下,我国建立了72小时内鉴定300种已知病原的检测技术体系。借助于传染病专项的技术支撑,我国有效应对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寨卡热等传染病疫情,在国际防控中彰显了中国力量。

  再接再厉、打好决胜战,推动我国科技实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的战略转变

  巨大成就面前,技术总师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重大专项的进展与党中央、国务院的殷切希望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仍有一定差距;部分专项前期预判不足、高端人才缺乏;部分专项相对封闭,制约了关键核心技术的综合集成……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形势,重大专项被赋予以重点突破和局部跃升带动科技水平整体提升的重要使命。技术总师们认为,在战略决胜的关键时期,重大专项更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更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积聚力量、协同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重大标志性成果,填补战略空白,形成支撑高端引领的先发优势,掌握战略主动,实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的战略转变。 人民日报

  3.核高基专项技术总师魏少军:让缺芯少魂成为过去式;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面临一次又一次的机遇和挑战,科技领域也在不断地前进和突破。近年来,我国在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方面取得的进展日新月异,而经过多年蓄力,国产基础软件的发展态势已有所好转,尤其一批国产基础软件的领军企业发展势头给中国软件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而“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适时出现,犹如助推器,给了它们更强劲的支撑力量。

  年初,国家超算无锡中心主任杨广文透露,继摘取“世界最快计算机”并赢得中国在全球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桂冠、实现我国29年来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之后,我国首台全自主可控的十亿亿次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又向着下一代超级计算机发起了冲击。

  “核高基”的成绩单还可以列得很长很长……

  “十年来,核高基专项在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这三个方面都取得比较大的突破。”清华大学教授,“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简称专项)技术总师魏少军教授总结。

  把住核心元器件命门 满足国家战略需求

  “核高基”是对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的简称,在2006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它与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并列为16个重大科技专项。

  这个听上去“高大上”的名词其实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手机到电脑,从冰箱到汽车,甚至每一个U盘,都离不开芯片和软件。对于所有整机设备而言,芯片是‘心’、软件是‘魂’,如果没有这两样,这台机器就无法工作,所以它们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与核心。众所周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一直被人贴上缺“芯”少“魂”的标签。

  但专项实施近十年来,情况已经和正在发生一些改变。

  “我们在核心电子器件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技术水平全面提升,与国外差距由专项启动前的15年以上缩短到5年,一批重大产品使我国核心电子器件长期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得到缓解。”魏少军说,在专项的支持下,我们成功构建了系列高端技术平台,产品水平提升显著,核心电子器件的总体技术水平实现了跨越发展,在重大工程和装备中应用成效显著。具体说来,型号器件首次实现批量应用,提升了现有装备的水平,促进现有体制的更新换代,有效提升新型装备与系统整体性能;部分核心器件拉开了全面国产化应用序幕,彻底解决了对进口产品的依赖,改变了受制于人的局面。

  采用全国产CPU处理器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算整机在2016年的第47次和第48次世界超算TOP500排名中位列第一;基于“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完成的“全球大气非静力云分辨模拟应用”获得2016年度戈登贝尔奖,实现中国这一领域零的突破。“十二五”期间,部分采用国防科技大学“飞腾1500”CPU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也曾多次排名世界超算第一。

  “这些突破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很多装备的网络安全水平。”魏少军说。

  技术突破带动产业化

  专项立项之初就强调面向市场,解决实际需求问题。正因此,核心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化发展更值得高兴。

  自专项实施以来,基于国产基础软硬件的桌面计算机在产品上实现了“从基本不可用到基本可用”的跨越,在应用上实现了“从单点试用到行业示范应用”的跨越。飞腾、龙芯、申威和兆芯等国产CPU的单核性能从“十二五”初期不到Intel i3CPU的10%分别提升到36.4%、33.3%、25.8%和51.5%。

  魏少军说,采用以上国产CPU、操作软件、数据库及办公套件的服务器和桌面计算机系统已在党政军办公和电力、民航、交通等重点行业进行了批量部署。

  其中,国产兆芯x86通用处理器的成功自主研发和量产,令国产桌面处理器在性能方面完成了一次跨越式的提升,从“十二五”初期的不足国际整体水准的7%提升到了目前的50%,综合性能体验达到80%。目前,兆芯处理器芯片已在联想、长城、同方、曙光等主流整机厂商的产品中得到应用。

  我国是电视机生产大国,但其使用的核心芯片却长期依赖进口。在专项的支持下,海思半导体和创维等厂商共同努力,攻克了这一长期困扰我国电视机产业发展的难题。凭借优良的品质和丰富的功能,国产智能电视核心芯片市场占有率从“十二五”初的零,到“十二五”末达到10%,进入“十三五”后,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可望在2020年在市场上发挥更大作用。

  与此同时,国产关键技术的突破也正实实在在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海尔此前推出的首款云厨吸油烟机,配有一块4.3英寸高清触摸屏,内置1.5万条视频菜谱,用户还可以边烹饪边听新闻和有声书。当抽油烟机感知到厨房空气质量欠佳,还会自动开启通风换气。这台“智能”抽油烟机的“大脑”正是阿里巴巴的YunOS智能操作系统。

  作为2012年专项课题“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研发”的核心成果,YunOS已经成为继Android、iOS之后的中国市场第三大智能终端操作系统。

  信心是黄金 思路转变是财富

  相比于以上这些成绩单,魏少军更看重的是专项带来的社会效应。“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已经让西方世界着急了。”他给出的数字是,2008年至今,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20%,同期全球的增长率则不到4%。

  另一个数字是,1999年我国芯片设计业的产值仅为一两个亿,去年则达到1644亿元,从价值上看,芯片自给率超过25%。

  “专项的实施,给集成电路从业人员带来极大信心,同时也带动了大量社会资本的投入,促使这一行业快速发展。”魏少军说。

  不久前,体量为1380亿元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成立。目前全国约有4360亿元各类基金支持集成电路发展。这与专项的引导密不可分。

  “另一个重要收获是专项的实施改变了部分科研人员的创新思路。”魏少军说,虽然国家一直在强调产学研结合,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当大一部分科研人员考虑问题还是习惯从技术到技术,对产品、对市场没有太多概念。

  “专项始终在推动解决这一问题,从我的感受看,经过这么多年市场的历练,不少科研人员的想法已经发生变化。”魏少军说,他们意识到在实验室做出很牛的技术和做出让市场认可的产品是两回事,“只有做出比别人更好的产品才会被接受。不可否认的是,部分产品没有进入市场正是因为离好产品还有相当差距”。

  谈到下一步计划,魏少军说,一是要继续深化对CPU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加强软硬件融合发展,并围绕产业生态建设进行统筹和部署;二是与相关部门协同加快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及国产计算机设备的政策支持和优先采购政策的制定,推动国产CPU及基础软件产品的规模化应用;三是加强与集成电路装备、宽带移动通信专项及重点研发计划的衔接和配合,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发展。

  典型案例

  有了它,汽车成了智能平台

  2013年底到2014年初,车联网概念铺天盖地而来,车企和互联网公司都意识到,这应该是个重大机会。

  在核高基专项2012年“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研发”课题支持下,YunOS确立了在手机行业的发展模式,寻求向其他行业扩展,汽车是重点之一。而上汽管理层委托张新权牵头、以上汽集团车联网战略为方向做一次调研。在跑遍了国内外几十家互联网公司后,上汽再次找到了此前有过一次交流的阿里巴巴。在与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第二次见面后,双方基本达成了共识——让操作系统进车。

  2014年5月,张新权代表上汽开始与阿里巴巴探讨战略合作。2014年7月23日,阿里巴巴与上汽集团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意味着首款互联网汽车的落地计划正式开启。

  和外界猜想的不同,这款车的操作系统并不是将一个现成的操作系统简单改造、移植到车里,而是采用YunOS正在研发的全新4.0架构作为基础进行产品开发。2015年上半年,新系统提供给互联网汽车团队做上层开发,同时,新系统继续进行完善。

  2015年3月12日,上汽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宣布,将合资设立10亿元互联网汽车基金,该基金将推进互联网汽车开发和运营平台建设,未来将是开放式的资本平台,吸纳更多互联网汽车参与者。

  2015年4月,产品开发启动。上汽派出三辆大巴,将团队所有人送到了杭州的阿里滨江园区封闭开发。到了6月中旬,产品第一期完成了技术架构,系统具备了开发环境,团队成员又移师上海申通信息广场封闭。

  在通常的车机里,导航只是一个普通应用,但互联网汽车项目决定把地图当成系统桌面,这是一个颠覆性的设计。而且,这个地图还要提供远远超出手机导航精度的用户体验,YunOS第一次实现了在线地图+惯性导航的结合,地图被更多传感器驱动,在没有卫星导航信号的环境下,比如在地下**和高架桥下,仍然能够对车进行准确的导航。

  这款互联网汽车的另一个亮点——车是一个新的开放平台。以前车不是平台,一辆车的所有能力在出厂之前已经确定了,特别是硬件能力,改装不过也就是加个屏幕、换个收音机。而有了操作系统之后,车成为了平台:智能手表、智能手机、无人机等都可与车相连。此外,ETCP与YunOS合作,可在全国10大城市、全国5000家以上停车场实现预约、支付服务。而YunOS也是在全球范围内第一个实现车辆自预约车位、自支付的厂商。

  目前,YunOS已经携手上汽陆续发布多款搭载YunOS Auto的互联网汽车,包括荣威RX5、名爵ZS、荣威i6、大通D90等,皆取得了出色的市场成绩。今年4月更创新发布搭载YunOS Auto的纯电动超级轿跑SUV概念车荣威“光之翼”Vision-E、电动概念超跑名爵E-Motion。

  核心技术

  国产x86处理器完成自主研发

  x86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唯一的复杂指令集架构,x86通用处理器是全球网络和信息产业范围内最为核心、最具代表性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在桌面办公、云计算等技术领域占绝对主导地位,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具备有强大的生态系统和广大的用户群。

  上海兆芯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在与中国科学院高等研究院、联想集团和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共同承接核高基重大科技专项“面向事务处理型桌面计算机关键软硬件研发与规模应用”课题的过程中,完成了国产x86处理器的自主设计研发工作,并基于国内生产工艺实现了芯片的量产。此外,采用兆芯国产x86处理器、并搭载中科方德国产操作系统的一系列联想整机在可靠性上亦达到国际品质。

  国产x86处理器的成功自主研发,令国产桌面计算机取得了重大突破,除国产CPU性能较“十二五”初期显著提升外,芯片工艺、操作系统优化创新、整机可靠性、产业生态及应用等方面均得到显著改善。其中,整机平均无故障时间超过10万小时;产业生态各个环节持续优化;整机产品应用领域覆盖及延伸至党政军办公及国家电网、财税、教育等关键行业。

  创新团队

  十年“芯”途闪光芒

  “十五”计划初期,863信息技术领域专家组经过深入调研,确立研制方向,设立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专项。在该专项支持下,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主题专家组精心制订课题指南,先后确立了“国产高性能SOC芯片”“面向网络计算机的北大众志863 CPU系统芯片及整机系统”“龙芯2号增强型处理器芯片设计”等课题,支持上海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北大众志、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等单位研发国产CPU。“申威”CPU正是在此背景下创建起步,一大批朝气蓬勃、热情洋溢的年轻人在以胡向东同志为首的技术专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芯”途上的漫漫征程。

  上海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在体系结构以及微结构方面进行自主创新,实现CPU设计技术新的突破,特别是在处理器系统结构设计中,坚持“兼容与创新”的设计原则,在兼容主流高性能微处理器的基础上,形成各具特色的微处理器体系结构,保证CPU结构的先进性和高效性,实现性能、功耗和设计复杂性等三方面的平衡;针对国内工艺不足的现状,创新性提出“工艺不足设计补”的观点,加强设计技术的创新,在CPU结构、逻辑、物理设计各个阶段,前后端协同进行优化设计。

  2006年,在科技部、信产部等国家部委和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心立足国内工艺条件,自主研制出全国产64位高性能通用CPU“申威1”,最高工作频率达1.25GHz,处于国内领先,被科技部评价为“Aa”级成果。

  2010年,在国家“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基于65纳米代工工艺,研制完成国际上第一款实用化的16核高性能通用CPU“申威1600”,使国产CPU性能提升了两个数量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申威1600”还应用于科技部863计划“神威蓝光”高效能计算机系统,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反响。

  “十二五”期间,上海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于2015年完成国际首款超高性能异构众核CPU——申威26010研制。该处理器基于自主指令系统,集成260个运算核心,峰值性能突破每秒3万亿次浮点运算,单芯片计算能力相当于3台2000年全球排名第一的超级计算机,居国际领先水平。2016年,位于无锡超算中心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再次全面采用“中国芯”——申威26010,系统峰值速度、LinPack实测性能、性能功耗比三项指标均居世界第一。科技日报

  4.集成电路装备专项技术总师叶甜春:点面突破 助推产业发展;

  在集成电路上我国曾长期受制于人。国外先是对我国实行禁止出口,而后略有松动又实行严格审查和限制:如果卖给我们较先进的集成电路设备和材料,人家有权随时随地对我们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实现自主创新发展,“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于2008年开始启动实施。

  经过广大科研人员近10年的艰苦攻关,我国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渐强”的巨大变化,引领和支撑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快速崛起。

  你知道集成电路(又称芯片)有多密集吗?以28纳米技术为例,集成度相当于在指甲盖大小的面积上制造出10亿个以上的晶体管,其中每根导线相当于人体头发丝的1/3000。而更先进的14纳米技术,则相当于在人体头发丝截面上制造出50万个以上的晶体管,其中每根导线相当于人体头发丝的1/5000。

  那你又知道集成电路同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吗?假如没有了集成电路,电脑、手机、家电、汽车、高铁、电网、医疗仪器、机器人、工业控制等等就都无从谈起。信息时代离不开集成电路。

  在集成电路上我国曾长期受制于人。国外先是对我国实行禁止出口,而后略有松动又实行严格审查和限制:如果卖给我们较先进的集成电路设备和材料,人家有权随时随地对我们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实现自主创新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简称专项)于2008年开始启动实施。

  从无到有 填补空白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代表着当今世界微细制造的最高水平,涉及学科技术范围广,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共涉及半导体物理、化学、精密加工、精密光学、计算机、自动化、材料等40多个学科的最顶尖技术,是目前为止涉及学科最多的产业,因此集成电路产业是一个国家高端制造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全球高科技国力竞争的战略必争制高点。

  “我们的目标是开展集成电路制造装备、成套工艺和材料技术攻关,掌握核心技术,开发关键产品,实现产业自主创新发展。”叶甜春说。

  叶甜春是中科院微电子所所长,集成电路装备专项的技术总师。他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说,经过广大科研人员近10年的艰苦攻关,我国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渐强”的巨大变化,引领和支撑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快速崛起。

  我们曾经有过两项空白。

  在专项实施前,我国集成电路高端制造装备为零。

  “经过专项实施,一批集成电路制造关键装备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叶甜春说,目前我们的国产刻蚀机、磁控溅射、离子注入机等30多种关键设备都已研制成功,并通过了大生产线的考核,实现了批量供货。总体技术水平达到28纳米精度,部分14纳米精度的关键设备开始进入客户生产线验证,累计销售了306台。国内主要配套零部件配套体系初步形成,国产零部件销售3556台(套)。

  中国的技术进步,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我们实行的出口管制。2015年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宣布:国外(中国)有和美国ECCN3B001.c性能相当的刻蚀设备技术能力,因此,基于这项编码的美国国家安全出口管制将失效。

  我们还曾有过一项空白。

  专项实施前,我国集成电路行业所需的材料也几乎全部需要进口。经过近10年努力,目前我国在特种气体、靶材、部分化学品(研磨液、电镀液等)等关键材料方面已完成研发,通过大生产线考核认证后大批量使用,并且有部分产品进入了海外市场。国产光刻胶等也已进入大生产线试用。

  点面突破 助推产业发展

  点的突破令人欢喜,但面的推进更令人振奋。我国在集成电路的高端设备和材料方面实现了从无到有,形成了良性发展的产业生态。

  作为基础产业的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业,其成果辐射的带动面很广。利用集成电路装备专项取得的装备核心技术,使我国在LED、传感器、光伏等泛半导体制造领域的装备国产化率大幅提升。LED、光伏等领域已实现关键装备成套国产化,国产装备成为市场主流。具不完全统计,国产装备在泛半导体产业已实现销售6590台。这些国产化的装备,使我国在LED、光伏等领域投资成本显著降低,持续推动我国相关产业整体竞争力大幅提升,我国在LED照明、光伏等产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技术水平也实现了国际领先。

  在集成电路装备专项实施之前,国内集成电路制造最先进的量产工艺为130纳米,处于研发的工艺也仅为90纳米。专项实施后,我国的主流工艺水平提升了5代,其中55、40、28纳米三代成套工艺已研发成功并实现量产,而更先进的22、14纳米先导技术在研发上也取得突破,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封装企业从低端进入高端,三维高密度集成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些工艺制造的智能手机、通讯设备、智能卡等芯片产品大批量进入市场,提高了我国信息产业的竞争力。

  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除了技术和产业的进步外,集成电路装备专项还使我国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支撑了我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一直是我国集成电路企业受制于人的瓶颈问题。叶甜春说,集成电路装备专项高度重视创新技术研究,提出了“专利导向下的研发战略”,从战略高度布局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专项实施以来,共申请了2.3万余项国内发明专利和2000多项国际发明专利,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极大提升了我国集成电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促使我国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发展模式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转变为“自主研发为主加国际合作”的新模式,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和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集成电路领域,专利不仅是保护自己的有力盾牌,也是打击对手的锋利武器,专利**经常发生,没有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就像是毫无防御工事的阵地。正是我们加强了自主创新,建立了系统的专利保护体系,近期发生的专利**,我国企业都获得了胜诉。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集成电路装备专项以培育世界级企业为目标,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组织方法,成为机制体制创新的亮点。一是解决科技成果产品化问题,实行“下游考核上游,整机考核部件,应用考核技术,市场考核产品”的用户考核制,通过用户和市场的考核验证,研发成功一大批经得起市场检验的高端创新产品;二是积极探索科技、产业、金融有效协同的新模式,与重点地区的发展规划协同布局,主动引导地方和社会的产业投资跟进支持,形成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三链融合”协同发展的环境,扶植企业做大做强,推动成果产业化,形成产业规模,提高整体产业实力。

  集成电路装备既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支撑技术,又是制造业的领先高端技术,是两个产业的交叉战略制高点。集成电路装备对配套产业的技术要求很高,它的发展带动了我国精密加工能力、表面处理能力、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等水平的提升,推动我国制造业向高端发展。

  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想起了前人说过的一句话:“在面临技术封锁的领域,我们的自主创新往往做得更扎实。”集成电路装备专项正在演绎着这样一段情节。

  但叶甜春十分清醒。他坦言,尽管我国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实现了跨越发展,整个产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化,但我们的起点仍然很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很大。

  我们的整体产业规模仍然很小;创新能力和水平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面向应用的技术解决方案和产品定义等综合创新能力上;设计业和制造业结合不够,产业结构和模式创新上还有待完善;产业基础仍然薄弱,国产装备和材料的市场占有率仍然很低。叶甜春说,我们只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第一步”,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马上就会迎来艰苦的“爬坡”阶段。

  创新案例

  上下游联合创新助推IC产业跨越发展

  通过“十一五”和“十二五”集成电路装备专项支持,以中芯国际为代表的国内集成电路制造企业正加速发展,力图实现弯道超车。在这个过程中,由北方华创公司与中芯国际联合开发的Booster A630单片退火系统,实现了我国高端集成电路装备的技术跨越,该设备核心技术和工艺参数与国际最先进的竞争对手在客户端的表现一致,目前机台置换率已接近1.2(机台实际产能为竞争对手的1.2倍)。作为国内首台28/40纳米工艺后段制程单片退火机台,其优越性能得到国际先进圆晶厂商的认可,有效填补了国内半导体产业后段退火工序的需求。

  2015年北方华创硬掩模PVD设备在客户端验证时,中芯国际的工程师提出是否可以利用北方华创的技术开发一款专用于40—28nm退火工艺的设备。双方经过深入讨论于2015年3月决定联合开发先进的退火设备,中芯国际作为设备用户为北方华创提供了大量的有价值设计案例。

  2015年9月,首台BoosterA630机台进入中芯国际。机台到达客户现场很顺利的通过了工艺测试,并进入试量产阶段。在试量产阶段,遇到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就是颗粒表现不稳定,经常出现超过要求的情况。IC行业对颗粒控制的要求非常高,严苛到每片硅片过机台增加的尺寸为0.06um(头发丝的1300分之一大小)的颗粒不能超过8颗,国外机台经过多年跟终端客户的磨合,在颗粒控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而对于我们国产机台来说,这是巨大挑战。

  经过长达三个月不间断的试验和问题排查,终于发现是两处产生颗粒的重要来源。于是产品经理组织项目组成员和部门专家头脑风暴,在现场、在会议室、在微信群里对机台设计问题不断的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包括短期的维护方案、长期的监控措施与最佳操作流程、未来的设计改进。最后项目组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机台的升级,彻底地解决了颗粒问题。

  正是基于这种不断的自我提升和全面合作,Booster A630单片退火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基于设备的优异表现,2016年5月第二台设备进入中芯国际。2016年10月,第三台设备进入中芯国际。现今,北京中芯国际已拥有Booster A630单片退火设备4台,并都进入稳定量产阶段,2017年5月累积量产突破100万片。基于扩产需求,北京中芯国际计划再采购2台Booster A630系统。

  数说成果

  280亿 在2009年专项《65—45—32纳米产品工艺开发》项目的大力支持下,中芯国际依次开发成功65/55纳米工艺平台,45/40纳米工艺平台,并渐次投入生产,截止到2017年第一季度,两大工艺节点累计新增营收280亿元人民币。

  1500项 中芯国际坚持产学研合作和创新,先后与中科院微电子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和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等部分专业领域的高校和研究所合作。仅65—45纳米两个技术节点就申请发明专利近1500项。

  37.41万片 中芯国际积极引进国内集成电路设计公司通过已认证的国产设备和材料进行产业化应用。先后有21家国内设计公司超过37个产品进行产业化生产,大量国产芯片产品涵盖了180nm—28nm技术制程,国产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同等水平。从2013年至2016年,国内设计公司率先应用已通过验证的国产设备和材料在中芯国际进行大批量芯片生产,累计投片37.41万片(包含12英寸晶圆)。

  503项 宁波江丰电子材料有限公司于2009年首次进入该专项,承担了超高纯金属材料及溅射靶材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截至目前,共申请靶材制造工艺和特殊装备等相关专利503项,其中发明专利455项,已授权专利201项,同时还主持或参与制定了国家及行业标准11项。

  689项 通过专项的导入,提高了江苏长电科技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能力,通过该专项的专利申请数量达689项,发明专利345项,其中公司的FBP专利技术于2011年获得“中国专利金奖”。

  192亿元 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2009年承担重大专项项目以来,专项产品逐渐成为其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撑长电销售业绩每年保持10%—15%增长率,连续七年跻身全球半导体封测企业前十强,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192亿元,全球排名第三。

  850台 通过专项的实施,江苏长电科技作为牵头责任单位,建立了国产高端封测设备和材料验证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依赖国外设备厂商和材料厂商的不利局面,推动了我国集成电路设备及材料的国产化进程。目前长电科技已累计采购国产设备850台套,共计8.24亿元,采购国产材料2亿元。其中Bumping线国产化率62.5%,WLCSP全线(不含测试)国产化率46.15%。 科技日报

  5.宽带移动通信专项总师邬贺铨:支撑4G标准与发达国家并肩

  在“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创新能力与产业实力得到显著提升。我国主导制定的TD-LTE-Advanced成为4G国际标准之一,形成了4G系统、终端、芯片、仪表等完整的产业链,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4G网络,实现了产业化和全球规模商用。

  专项坚持将创新链和产业链一起打造,以运营商为龙头,以应用带动系统,以系统带动设备,以设备带动终端,以终端带动芯片,并同时带动软件、天线、仪表等薄弱环节的突破。

  短短十年间,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实现了从“2G跟随”“3G突破”到“4G同步”的跨越。

  然后人们发现,还没有哪个产业能像移动通信产业这样如此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并带来一轮轮辐射广阔的创新空间和商业机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邬贺铨对科技日报记者说:“如果没有这个专项的支持,那些分散的创新无法凝聚成一个拳头,无法构建起我国相关产业集群在全球的竞争力。”

  布局核心技术,助推创新与产业实力提升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专项)因为列在重大专项第三项,被业内人士称为“专项三”。

  邬贺铨院士说:“为了能‘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在产业上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服务和应用上走在国际前列’。”

  专项提出打造“两链一网”,即打造一个完整的创新链、产业链,实现多种无线技术无缝衔接的泛在网络。

  邬贺铨院士说,“通信行业标准化要求非常高,很多发达国家的专利被植入其中,移动通信更是知识产权竞争最激烈的行业。身处这个行业,很难不用到国际标准,用了就要交非常可观的专利费,我们在2G、3G时代有非常深刻的体会。”

  如今,在专项的支持下,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创新能力与产业实力得到显著提升,不仅形成了4G系统、终端、芯片、仪表等完整产业链,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4G网络,实现了产业化和全球规模商用。

  托起3G产业链,令国际社会刮目相看

  专项立项时,我国移动通信产业薄弱,操作系统、网络优化软件、天线、仪表、芯片等产品几乎都靠国外,但当年落后的产业不止移动通信,为什么将它列入专项?

  “因为移动通信有非常大的市场,产业影响力和辐射度足够大。”邬贺铨院士说,“并且,当时全球产业对刚起步的‘TD-SCDMA’抱以观望、甚至**的态度,而TD-SCDMA是我国提出的重大系统技术第一次成为国际标准,推动TD-SCDMA创新成果产业化成为专项的重要决策依据。”

  据邬贺铨院士介绍,当年,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即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代表中国提出的TD-SCDMA标准成为3G国际标准之一时,我国移动通信技术标准实现了零的突破,TD-SCDMA遭到国际社会的冷遇,甚至被认定为“也就是个标准而已,无法实现产业化”。

  邬贺铨院士说:“在这样的背景下,专项对TD-SCDMA给予了关键的支持,在整个产业界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白手起家拉起了一个3G产业链,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为移动通信产业的未来升级打下了重要基础。”

  从TD-SCDMA产业化开始,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创新能力开始刮目相看。

车载导航地图下载不了(车载导航地图下载不了软件)  第1张

  邬贺铨院士说:“如果没有专项的引导和支持,我们的企业或许还如散沙一般,在国际标准上各自为战,在产业竞争中难以形成合力。”

  正是在专项的支持下,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不仅曾连续三年占据TD-SCDMA芯片市场份额50%以上,更成长为国内唯一拥有从2G GSM/GPRS、3G TD-SCDMA/WCDMA、到4G TD-LTE/LTE FDD全制式射频芯片核心技术的芯片公司,稳居全球前三大基带芯片供应商,对国内手机产业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支撑4G标准,与发达国家并肩竞争

  回顾任职专项技术总师的10年,令邬贺铨院士特别欣慰的是,从扶持3G国际标准和产业化,到支撑4G国际标准走出去,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战略上选择了一条“政、产、学、研、用”结合的正确道路,并在管理模式上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具体到创新模式,据邬贺铨院士介绍,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牵头,产学研用等单位参与,专项组织成立了“工作推进组”,以评估和协调国际标准的提交和组织试验为目的,将从事网络应用、设备研发、终端研发、芯片研发、软件研发和仪表研发的单位汇聚在这个平台。同时,成立第三方测试平台,针对投入市场前的产品进行包括硬件、软件、仿真、模拟等的技术检验,确保了创新成果产业化。

  邬贺铨院士说:“与此同时,专项坚持将创新链和产业链一起打造,以运营商为龙头,以应用带动系统,以系统带动设备,以设备带动终端,以终端带动芯片,同时以产业链的下游环节检验上游环节的技术与产品,并带动软件、天线、仪表等薄弱环节的突破。”

  正是借助这种运营商牵引产业,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上下游对接支撑的方式,让我国提出并主导的4G TD-LTE国际标准实现了从算法、关键技术、标准、产品到应用的全链条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使我国拥有了在4G时代和发达国家并肩竞争的底气。

  尤其是自2007年以来就开展TD-SCDMA和TD-LTE技术创新的中国移动,更依托专项走出了一条令世界瞩目的自主创新之路,在带动产业链形成群体突破的同时,用短短的三年时间打造了一个全球规模最大、场景最复杂的全球性能领先4G精品网络。与此同时,中国移动积极推动TD-LTE在全球的产业化,使TD技术在全球得到广泛应用。

  邬贺铨院士说:“如今,我国不仅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4G网络,实现了全球规模商用,还率先提出了5G概念和技术路线,启动了5G相关技术研究和研发试验。到2020年,希望在专项的支持下,我国能成为宽带移动通信的全球领跑者之一。”

  按照全球5G推进计划,2018年开始形成5G国际标准,2020启动预商用,我国明确提出5G预商用将不晚于发达国家。

  邬贺铨院士强调,这个时间表提醒我们,与3G、4G相比,留给5G产业化的时间要短得多,如何克服技术和频谱的“短板”、解决某些产业化关键问题,还需国家的进一步大力支持。

  创新团队

  承担39个专项课题,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即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是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一家专门从事电子信息系统装备开发、生产和销售的大型高科技中央企业,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的提出者、核心技术的开发者及产业化的推动者。

  1998年以来,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一直致力于TD-SCDMA、TD-LTE/TD-LTE-Advanced标准、关键技术以及商用产品的研发,2008年到2016年共承担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39项。截至目前,所承担的到期课题全部按时高质量地通过任务验收和财务验收,获得了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

  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不禁要问,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新一代无线通信网创新团队由无线移动创新中心和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联合组成,专业从事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研究、标准化、设备开发及产业化推动,汇集了一批国际顶尖移动通信技术研究专家、标准化专家、产品研发专家和管理专家以及一大批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且能将创新应用于实际的高精尖科技人才。是一个具备标准与技术研究、算法设计、产品开发与产业化应用等综合能力的科研团队。

  该创新团队在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发与验证、系统设备开发与产业化、天线设备研发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攻克了多项技术难关,实现了中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多项突破。其组织研究和开发的TD-SCDMA、TD-LTE产品代表了业界的最高水平,已经广泛应用于我国和国际的3G和4G网络中。

  经典案例

  展讯:认真去做“对的事”

  今年初,“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TD-LTE)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展讯通信是该项目承担单位中唯一的芯片设计企业。

  2016年,展讯销售量为6亿套芯片。经过近16年发展,展讯目前在芯片设计领域不仅打破了国外垄断的局面,与高通、联发科一起并称为全球移动通信芯片的三大企业。

  展讯何以能在技术含量极高的芯片领域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因为做对了事情,同时,执着、投入、认认真真地去做。”展讯副总裁王成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展讯选择了手机基带芯片研发是件“对的事”。

  如何在早已是国际大公司一统天下的严峻局面中打出自己的天地,展讯拿出了自己的绝活:最高集成度的单芯片解决方案。在芯片设计理念上,展讯首创提出了将通信/计算机/消费电子(3C)、数字/网络/多媒体、协议/标准/内容三重融合的现代手机核心芯片设计理念;采用先进的系统芯片(SoC)设计技术;数字基带芯片、模拟基带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多媒体芯片等4个芯片合一的系统架构和高度集成的手机基带处理单芯片总体解决方案;并且采用了全新的软硬件协同系统设计,突破创新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了四合一的GSM/GPRS手机基带处理单芯片和配套的完整软件。(本报记者 操秀英)

  成绩单

  01 国际标准话语权显著提升,创新能力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TD-SCDMA、TD-LTE-Advanced、TD-LTE宽带集群正式成为国际标准。

  “第四代移动通信(TD-LTE)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02 打造完整产业链,产业群体突破并跻身全球高端。

  国内终端整机占据全球智能手机出货排名前五名中三席。

  TD-LTE形成涵盖系统、芯片、终端和仪表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03 4G/TD-LTE实现全球规模商用,产业化成效显著。

  截至2017年3月,我国累计建成超过278万个4G基站,建成全球最大4G网络,4G用户规模达到8.36亿,TD-LTE全球商用网络数量达到104个。

  科技日报

  集微网推出集成电路微信公共号:“天天IC”,重大新闻即时发布,天天IC、天天集微网,积微成著!点击文章末端“阅读原文

发表评论